电池镍片线通常指电池镍片的生产线,是锂离子电池、镍氢电池等二次电池制造中的核心环节之一。
其核心功能是将镍材(如纯镍、镍合金)加工成符合电池结构需求的镍片(如极耳镍片、连接镍片、集流体镍片等)为电池的电极连接、电流传导提供关键部件。

电池镍片生产线的工艺路线需根据 “镍片类型 + 精度要求” 设计,主流流程可分为 **“基材预处理→成型加工→表面处理→检测分选→收卷 / 裁切”** 五大阶段,各环节需严格控制尺寸公差(通常 ±0.01mm 以内)和表面质量:
1. 基材预处理 —— 保障原料一致性
核心是将 “镍材原材” 处理为均匀、洁净的卷材,为后续加工奠定基础,主要步骤:
原料选型:根据镍片用途选择原材,如极耳镍片用纯镍卷材(厚度 0.03-0.1mm,宽度 100-500mm),连接镍片用镍合金卷材(如 Ni-Cu 90/10 合金);
脱脂清洗:通过 “碱洗(去除油污)→酸洗(去除氧化层)→纯水漂洗”,确保镍材表面无杂质(油污、氧化皮会影响后续成型和导电性);
退火软化:将清洗后的镍卷材送入连续退火炉(温度 600-800℃,惰性气体保护防氧化),降低镍材硬度、提升延展性(避免后续冲压 / 裁切时断裂);
张力控制:通过张力辊调节卷材速度(通常 10-30m/min),确保卷材平整无褶皱(褶皱会导致后续成型尺寸偏差)。
2. 表面处理 —— 提升导电性与耐腐蚀性
镍片表面若存在氧化层或毛刺,会增加接触电阻、导致电池发热,因此需通过表面处理优化性能,主流工艺:
电镀处理:在镍片表面电镀 “高导电 / 耐腐蚀金属”,如:
镀铜:提升导电性(铜的电阻率低于镍),适用于大电流场景(如动力电池连接镍片);
镀锡:提升焊接性(避免镍片与端子焊接时虚焊),适用于极耳镍片;
工艺要求:电镀层厚度 5-15μm(均匀性 ±1μm),采用连续电镀线(与成型线联动,减少搬运损耗)。
去毛刺 / 抛光:去除成型过程中产生的毛刺(毛刺会刺穿电池隔膜,引发短路):
机械去毛刺:用毛刷辊或研磨石轻磨表面;
电化学去毛刺:利用电解反应溶解毛刺(适合精密镍片,无机械损伤)。
3. 收卷 / 裁切 —— 适配下游组装需求
根据下游电池厂的使用场景,将合格镍片处理为 “卷材” 或 “单张片”:
收卷:若下游采用 “连续自动化组装线”(如软包电池极耳焊接),则将镍片卷绕为 “成品卷材”(直径 300-500mm),并套上保护膜防刮伤;
裁切 / 堆叠:若下游为 “模组手工组装”(如储能电池连接镍片),则将镍片裁切为单张,按数量堆叠(如 500 片 / 叠),并用防静电袋包装(避免镍片氧化或静电吸附杂质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