汽车电池镍片线(通常指汽车动力电池的镍片连接生产线)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 Pack(电池包)组装中的关键环节,主要负责将电芯(如锂电池的电芯)通过镍片进行串、并联连接,形成具有特定电压和容量的电池模组或电池包。

在动力电池中,单个电芯的电压(如锂离子电芯通常为 3.2V-3.7V)和容量有限,需通过镍片将多个电芯按设计需求串联(提升电压)或并联(提升容量),形成满足汽车动力需求的电池模组。镍片线的核心作用是:
实现电芯之间的导电连接,确保电流稳定传输;
保障连接的机械强度,抵抗汽车行驶中的振动、冲击;
优化散热性能,镍片的散热特性可辅助电芯工作时的热量散发,避免局部过热。
那么,汽车电池镍片线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线,通常包括以下核心环节和设备:
1. 镍片预处理
裁切:将镍带(卷料)通过精密裁切机(如激光裁切、冲压裁切)加工成特定形状(如条形、极耳状),确保尺寸精度(误差 ±0.01mm),避免因镍片尺寸偏差导致的连接不良;
表面处理:去除镍片表面油污、氧化层(通过清洗、打磨),部分场景下进行镀层处理(如镀锡),提升焊接可靠性。
2. 电芯上料与定位
通过自动化上料设备(如机械手、传送带)将电芯整齐排列在工装治具中,利用视觉定位系统(CCD 相机)校准电芯位置,确保极耳与镍片对齐(偏差需控制在 0.1mm 以内),为后续焊接做准备。
3. 镍片焊接(核心工艺)
焊接是镍片线最关键的步骤,需实现镍片与电芯极耳的牢固连接,常见焊接工艺包括:
激光焊接:应用最广泛,通过高能量激光束瞬间融化焊接区域(镍片与极耳接触点),形成熔池,冷却后形成焊点。优势是精度高(焊点直径 0.3-1mm)、热影响区小(避免损伤电芯)、效率快(单焊点焊接时间<0.1 秒),适用于薄片焊接;
超声波焊接:通过高频振动(15-70kHz)使接触面产生塑性变形和局部温升,实现固态连接(无熔化),适用于对热敏感的电芯(如三元锂电池),但焊接强度略低于激光焊接;
电阻焊:通过电极施加压力并通电流,利用接触电阻产生的热量融化金属,形成焊点,成本较低,但热影响区较大,适用于厚镍片或低精度场景。
焊接质量要求:无虚焊、假焊、漏焊,焊点拉力需达标(通常≥5N),且焊接过程中不能损伤电芯壳体或内部结构。
4. 检测与分选
外观检测:通过视觉系统检测焊点是否存在裂纹、变形、漏焊等缺陷;
拉力测试:抽样或全检焊点的机械强度,确保满足振动、冲击等工况要求;
电阻检测:测量连接电阻(通常要求<5mΩ),避免高电阻导致的局部发热。
5. 模组组装(后续环节)
焊接完成的电芯组通过移栽设备转移至模组组装线,进行包膜、绑定(如捆扎胶带、安装支架),最终形成电池模组,进入下一环节(如电池包 PACK)。